三聚氰胺事件發展至今,又有漸趨平靜之勢。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?
我在‘應然、標準、Tautology’一文中,說到安全標準是行政,而不是科學問題。文中我以排水渠的建造為例。但若說土木工程的安全標準不是科學,那麼,醫學的安全標準就更隨意了。
例如,我們要建一橋,土木工程學上已累積了大量的理論和經驗,主要的科學依據便是力學和材料學。今天,我們已可在電腦上,完全模擬橋身每一點的受力情況。而我們亦對材料可受力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但實際施工時,我們還要抽查(註一)水泥樣本。拿了水泥樣本又怎樣做。送到實驗室進行‘破壞性試驗’(destructive test),這就是用一部機器,向水泥樣本加壓,直至水泥破裂為止。很明顯,要準確知道樣本可以抵受到多大的力的唯一方法,就是把力加大至它受不往而破裂。‘破壞性’便是這個意思。
當然,有了這個數據仍解決不了一個基本問題。若果一條橋就設計到常常達到橋身負荷的上限,那麼便請千萬不要走這橋了。土木工程界會把最正常負荷乘上一個‘安全系數’來作設計的。例如,這橋正常每分鐘會有100部10噸重的貨車走過。工程師便以這個標準計算橋身每一點的受力情況,然後,把這些數據乘10或20,然後來作實質的設計。這個10或20便是‘安全系數’(Safety coefficient)。
傳說,一百幾十年前,香港貪污情況極為嚴重和普遍。當時的土木工程標準的‘安全系數’便定得很高。例如,一塊牆可能厚一吋便應足夠。但是,按標準計出來便是三吋。標書上就寫三吋,牆總是要建出來的,明顯看得見的,量度得到的,還不可以太離譜,但一個建築項目又有多少看不見的東西呢?理論上,在建築過程中,應由‘專業人士’監察,於是這群‘專業人士’便很快可以買房、買車、買……
但是香港的土木工程項目,大體上都算是安全的,原因便是這個訂得非常高的‘安全系數’!三吋變一吋,仍然是安全的。若你還相信安全標準是科學,我就無話可說了。
回到‘三聚氰胺’的問題,和所有醫學問題一樣,我們可以做‘destructive test’嗎?二次大戰時,日軍和德軍可以,但這絶不可被現代社會所接受!我們可容許把一個活生生、健康快樂的人,要他吃‘三聚氰胺’,一直增加份量,直至他出現腎石或死去嗎?
現在醫學的做法,便是用‘白老鼠’代人,食死白老鼠,或食到牠們出現腎石。但是,‘白老鼠’就是人嗎?於是,‘醫學專家’便很隨意地作了一個假設,這就是中毒份量與體重成正比(註二),在我這個讀過丁點數學的人的角度來說,這個假設祗可用‘荒謬’來形容!他們還會考慮‘安全系數’,於是就可能把食死‘白老鼠’的份量乘一百倍作為人體的安全標準!
我沒有時間和心力驗證了,但據我收到零散的訊息,我可能要為台灣前衞生部長呼寃,因為他就是把‘三聚氰胺’的安全標準定於2.5ppm而要下台。但好像現在歐盟也把安全標準定於2.5ppm。
但不論是1、2或2.5,我們就是喝下這些有毒的塑膠,難道是2.6ppm就必然出事,而2.5ppm就安全嗎?又或1ppm就能擔保不會出事嗎?
註一:理論上,樣本應是隨機抽的,當然不應也不可對樣本再做任何處理。但我就是在新聞片上,看到工人對樣本加工的鏡頭。
註二:不限於醫學,很多會用到數量處理的‘偽科學’都會大量使用‘線性模型’(linear model),例如,經濟學便是一個好例子。除了‘可笑’兩字,實在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詞。但這又騙到了多少人,包括這些所謂‘有識之士’和‘科學家’呢?這‘笑’實在是‘苦笑’!
網誌存檔
-
▼
2008
(193)
-
▼
10
(47)
- 自由經濟的問題(四)
- 自由經濟的問題(三)
- 自由經濟的問題(二)
- 自由經濟的問題(一)
- 成本(二)
- Assume Nothing(四)
- 衍生工具
- 一幣四價(四)
- 一幣四價(三)
- Assume Nothing(三)
- 一幣四價(二)
- 一幣四價
- Assume Nothing(二)
- Assume Nothing(一)
- 成本(一)
- 回購(一)
- 豪賭
- 三聚氰胺(三)
- 三聚氰胺(二)
- 漕運(五)
- 市場霸主
- 漕運(四)
- Kodak的迷思
- 漕運(三)
- 漕運(二)
- 監管CDS
- 漕運(一)
- CDS
- 信心
- 貨幣(四)
- 貨幣(三)
- 對賭(四)
- 對賭(三)
- 對賭(二)
- 對賭(一)
- 貨幣(二)
- 貨幣(一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九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八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七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六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五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四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三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二)
- 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一)
- 密碼之破解
-
▼
10
(47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