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漕運(三)

上文提到清道光年間漕運成本很高,在層層的剝削下,大部份的農民都把田產轉到有勢力人士的名下。剩下來的,便受到更大的剝削。於是這便埋下了‘造反’的種子。

漕運是必需的嗎?以前是,但到了道光年間,科技水平經已可實現安全和高效的海運了。海運亦曾試行過,發覺不單成本大大減低,而且亦縮短了運輸時間,更不要說損耗不知少了多少。可是,海運就要過了不少時間,差不多接近清末時才實行,這又為了甚麼呢?

這便是‘政經’密不可分的關係。特別是在如清朝這些封閉的政治糸統,問題就更嚴重。問題相當複雜,但一個簡化了的理解便是‘既得利益’。海運是好,但漕幫的利益又該如何處理呢?雖然,漕運證實了並無效率和缺乏成本效益,而且正動搖著國家的根基,但仍是要繼續下去。

我不像‘十八才子’,他會認為很多問題都是中國人獨有的。但如上的問題,就並不是我們的‘專利’,就算在近代,這些例子在全世界亦絶不難找。例如,西醫系統就是維護著西醫和藥廠的既得利益,這些都是鐵證如山的!可惜,非理性地‘迷信’西醫,就是全世界的一個普遍問題。

說遠了,有機會才再另文探討罷。今天,先說一個比較易理解的例子,這就是三魰魚。在我開始茹素前,我也是會吃三魰魚的。三魰魚特別適合生吃,日本人便用來制作‘魚生’,肉質肥美可口。

但捕捉三魰魚的成本就很高,而人工飼養就必需大面積的魚塘和大量飼料。有人便想出了一個高效的方法。這就是基於三魰魚有一個特性,這就是當成熟後,便會千辛萬苦地逆流而上,返回出生地產卵和育養下一代。於是,有人便租用一些適合的地點,放下大量的三魰魚魚苖,當牠們成長到一定的大小,牠們便會奔向太平洋,牠們在大海覓食,生活以至‘落網’,經營者對此毫不擔心,因為,祗要有5%的魚可以成功回流,他們已不單‘有本有利’,而是‘一本萬利’了!

你想想,養魚不用魚塘,不用飼料,更加是實實在在的‘海魚’,可以想想這個方法多理想。但是,這亦正正是這個方法‘失敗’的地方。這就是這影響了‘漁業’的‘既得利益’。或更準確的說是‘漁業’的‘長期利益’!因為,短期來說,漁民是得益的,因為在海裏的三魰魚數量大增。但是,這樣魚價便會下跌,跌到一個水平就是令‘捕魚’變得毫無經濟效益,最後必面臨結業。所以,漁民便透過總總政治渠道打壓這種新方法,最後,就令到這公司關門大吉!

有些事情的確諷刺,曾司長昨天在施政報告中,才提到會考慮制定‘公平競爭法’,這個社運份子不知爭取了多少年的題目,今天,才‘考慮’!在香港,經營大公司實在比在世界其他地方,真是容易得多了!

中國人經常說:‘窮不與富敵,富不與官爭’。但不知是漁民還是經營‘三魰魚’的財團比較‘富’呢?先不論誰對誰錯,但在外國,越大的財團便要受越嚴格的監管和更大的限制,廿一世紀的普世價值就是法律應限制政府多於限制人民。這就是要令‘窮可與富敵,民可以與官爭!’

所以,我經常說,民主制度並不是最好,若無民主,漁民當然不能和大財團為‘敵’!可能今天,你(不包括我,我是素食者)便可享用平價的三魰魚了!但值得思考的是,清朝並無民主,但為甚麼也有‘漕幫’的問題呢?

當我們的利益受到侵害時,我們很自然便會想要一位‘英主’,好為我們解決問題。但是,若‘英主’打擊的對像是你,這又如何呢?若你是漁民,不單花了一生的積蓄,而且更向銀行貸款才買到漁船,現在,‘英主’對你說:‘你去死罷!你死了,全世界都可享受美味的三魰魚,為人民服務,不,為全人類服務是光榮的!’光榮地去‘死’,的確‘死’得有意思!

那你可能會問,難道我們就是為了漁民的‘既得利益’便令我們吃不到價廉物美的三魰魚嗎?合理的解決方法該是怎樣,下文再續!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