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自由經濟的問題(二)

近日,在媒體上經常聽到‘財富蒸發’。本來,蒸發應指由液態變成氣態,物質應是不生不滅的。現在的財富不是‘蒸發’而是‘消失’。

另外一個要認識的名詞便是‘紙上富貴’。你買了一萬股匯豐,當股價是一百五十元時,便值一百五十萬,但當匯豐跌至七十元時,當然就祗值七十萬。但無論值多少,這都是一叠紙,不!現在就祗是月結單上的一個數字。很多股民,可能從未見過股票。

再想深一點,現代開放社會的財富,大部份都是建基於‘信心’,把錢放進銀行,就是相信銀行不會欺騙你,不會賴帳和更重要的不會倒閉。好,不信銀行了,那麼你還是要拿著一叠叠的鈔票,但鈔票其實亦祗是紙一張,它的價值便是建基於發行它的機構,甚或是政府。若有關機構或政府出事,這又如何呢?

這便說明了為甚麼幾十年前,很多放洋在外的中國人,都會大量儲蓄黃金。經過了長時間的動盪,他們又怎可能對政府有信心呢!特別是面對一些政治不穩的情況,黃金就比貨幣強得多。不要說太遠,我青年時代便經歷了越南難民潮,其實可以‘投奔怒海’的,都已是有實力人士,因為船費是很貴的,當然要以黃金支付,誰人會收越南盾呢!好運到達收容港,黃金便是唯一可以兌換的資產了!

但當人在自由、法治和穩定的社會生活了一段時間,便會慢慢建立對貨幣的信心。近年,我們不單對現鈔有信心,而是對虛擬的貨幣有信心。一個人的‘身家’其實就是銀行電腦裏的一個數字而已!

這並不必定是件壞事,事實上,這就令貨幣流轉的速度加快,大大減低交易成本。以往,遇有一萬幾千元的交易,單是數和驗鈔,也花掉不少時間了。又例如,以往買賣股票,主要是實物交收的,但今天,在電腦下一個命令,短至幾秒鐘,便可完成買賣。

但是‘成也肅何敗也肅何’,高速流轉的虛擬貨幣和票據,祗要出一小點問題,結果便可能是災難性的。在‘貨幣(三)’文中,我便討論了,在一個存貸比率為百分之八的地方,把一元放進銀行,便會變成12.5元的貨幣供應。現實上,這祗就是故事的開始。

很多金融衍生工具,都是以按金形式買賣的。例如,美國就會提供高達50倍的外匯炒買服務。這就是你祗要以200美元為按金,便可訂立10,000美元的外匯合約。概念上,你便是買賣了一萬美元。同樣,甚麼期貨都是一紙合約,都是祗要少量按金便可以訂立的合約。

這就是說,在世界上流轉的金錢,就比實質的金錢多得很多。現在,我們面對的問題正是所謂‘拆倉’。例如,當人們普遍認為股市會上升時,便不單會用手上的錢去買股票,還會以借貸的形式去‘開倉’。概念是這樣的,例如,今天某股票報100元一股。若你想買一千股,便要拿十萬元出來,但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會跟你說,經她們購買股票,他們便可拿你的股票作抵押,然後借回九成的錢(即九萬)給你。當然,你並不會收到現金,而是拿出一萬元,連同這九萬來支付十萬元的價格。

在不考慮利息和其他開支的情況下,股價每上升10元,你便會獲利一萬,即一倍。但相反,祗要股價下跌10元,便會耗盡你的‘按金’,若再跌,銀行便會要求你補回差額(實際運作時,銀行是會更早,而不會等你耗盡按金,便會向你追加按金call margin)。若你無額外資金,銀行便會不問價出售你的股票,但差額仍會向你追討。

這些情況不單出現於散戶,更嚴重的是發生在‘基金’和‘機構投資者’,若股價持續下跌,支持不住的人便越多,不問價抛售的情況便會大幅增加,結果又會進一步推低股價,這便會進入一個惡性偱環。

這便為‘財富消失’提供了線索,箇中關係如何,下文再續。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