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

Fintech的一個基本概念

前幾天有感而提到Fintech,有點時間便想再說多一些。這是個非常大的議題,幾十萬字都說不完,今次就祗說一說Fintech和法律的簡單關係。

有違一般常識,中國的金融業,實比西方早起步得多,在明朝,西方才把中國的錢莊概念引入,漸漸變成今天我們理解的銀行。

但事情總是這樣,中國有很多東西都比西方早,但就缺乏成長的條件,結果,就是在外面才能發揚光大。

就以錢莊為例,中國人真的很聰明,以輕輕的銀票,取代了重重的銀両。為長途經商帶來了方便和安全!所謂銀票,其實就是由錢莊發出的票據,憑票和一些身份證明,便可在遙遠的'分店'兌現。今天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在幾百年前,這等如是由輸送原子變成輸送資訊(transportation of information instead of atoms) 銀票其實是資訊!

但明清時期的錢莊出現了甚麼問題,而沒有發揚光大呢?當然問題不少,而最大的問題,就在法制上。

中國傳統有所謂士農工商,商人的社會地位一向偏低。而法律對商人和商業的保障都十分少。特別是在權貴前,商人根本毫無說話的餘地。祗要當權者一聲令下,錢莊就要照著執行,沒有甚麼獨立性可言。例如,袁世凱要接光緒和慈禧太后回京,就和盛宣懷鬥花錢。他召集了京中的手下向他們要錢,他們哭著臉和他說他們全都是清官,又那有錢呢!於是,袁就清查各大錢莊,充公所有以這群手下之名的戶口,然後對手下們說,你們真是清官,但有人冒你們的名存款,有損你們的清譽,我已把全部存款查封,替你們報仇!

相反在西方,銀行得到法律的保障,經典例子就是兩國在交戰時,銀行仍可繼續借錢給敵國!打杖還打杖,商業還商業!

沒有法律的保障也衍生了另一問題,這就是信用!今天,為甚麼我們不用擔心銀行的信用呢?因為銀行是要領牌的,可以有信心持牌銀行會有相當的信用的。但在明清時,人人都可開錢莊,信用就祗能靠客戶自己去評核。用現代的術語說,就是交易成本極高。

想想,若你存了款到錢莊,換取了銀票,然後上京,歷時可能以月計,若這時錢莊倒閉,你便會損失慘重。

以上的例子,說明了金融業面對的幾大問題,首先是法律和制度的保障,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主觀意志而出任何問題。而在交易過程中會有一定風險,信用和監管便很重要。

在任何地方,要經營銀行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,因為必需要保證其信用。但越是嚴格的管制,其成本就會越高。舉個例,在不少地方,外匯兌換都是由銀行'專營'的,於是買賣差價必然大。在銀行的角度,他們未必是在謀取暴利,因為他們受著嚴格的監管,單是應付各類文件,經已需投入大量人手,更不要說要預留有足夠的保證金。

但如在香港,就有不少小型的找換店,買賣差價可能低至幾個點子,做每千元的交易,毛利才有幾塊錢。他們是如何生存的呢?主要是他們不用如銀行要符合這麼嚴謹的嚴管。這又會不會對客人做成太大的風險呢?風險是有的,但相對地小。為甚麼?客人拿現款到店裏,店就立刻付清現款,而鈔票的真偽就交由驗鈔機進行,當然,驗鈔機不是百份百準確,但就在合理範圍保障交易雙方。

這些店舖很多都同時經營匯款服務,匯款有一定風險,但今天的匯款的交易時間,祗是以小時計,而不是如明清時期的以月計,風險就相對低。

Fintech是個很大的題目,其中的一個引人關注的部份,就是如何在傳統金融行業中,抽出一些項目,在現代科技幫助之下,減低風險,同時減低成本。上面所說的小型兌換店其實都是一例。當然,不少人並不會把這歸入Fintech,因為科技含量不足。

但在歐洲,經已有不少p2p匯兌服務,其中不少根本沒有買賣差價,祗收取少量的服務費而已。所謂p2p(pear to pear)匯兌服務,就是配對不同地方的客戶,令他們直接交易。傳統外匯賣買都是行莊家制的,就是由中介機構(如銀行或找換店)先承價,然後再轉賣給第三方。中介為了利潤和控制風險,就要維持相當的買賣差價。但祗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,買賣雙方即時配對(更不限於一對一,而是多對多),而交易時間差可能祗是以分鐘(甚至是秒)計,交易風險便可減到很低!交易費用亦可大大下降。

以今天的技術,建構這個交易平台,並沒有甚麼大不了!最大的阻力,其實就在法律上。那個國家可以越早拆牆鬆綁,誰就可以搶占這個市場。

當689一再以科技發展為名,搞甚麼創科局,但一面就打擊一切科技發展,我們偉大的創科局局長,未上台前就撑Uber,上了台就盡一切力量去打擊。還說甚麼不要發展機械人,因為這會減少工作機會。但他可能連基本的創科理論都讀不懂,創科其中的一個金科玉律就是你可以不去做,但別人會。香港可以不用機器人,但其他地區不會等你!

很早前我便不停說:'創科局祗有一個目標,就是要把香港的科技發展,撲滅於萌芽階段'!

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'三體'第二集

我總有一個習慣,就是看得舒服的當然看,但看得不舒服的,也會看!例如,前幾年我居然捱完了幾十集的”國家命運"。

是的,我的想法是,沒看過,沒理解過,說一切都是想像出來的空中樓閣。

'三體'令我看得很不舒服,但還是看完了第二集。這就有意外收穫,第二集的風格和佈局都和第一集有顯著的不同。若以懸疑小說的角度去評第一集是不合格的。但若把第二集簡單當成一本懸疑小說,就算是中上之作。必需看到接近結尾,才看到其'大橋'!這對我來說是好看和有娛樂性的。

但意識形態方面,就算不是我看過最黑的,也是第二三位。我曾評論過東野圭吳的'殺人之門',某程度上可能祗有這本書更黑而已。

第二集的副題為'暗黑森林',這就是一個假設,宇宙中的物種為了自身的生存,必會去消滅其他物種。整本小說就是由這引申出來。作者亦把一些經典的道德問題,加以負面的肯定,例如,在海難時,殺死同伴以求少數人的生存是否合符道德。作者就是加以肯定的。總之,為了生存,沒有甚麼原則,亦沒有甚麼道德可言。為了自身的生存,就可以合理地去滅絕其他物種。因為作者相信,不滅絕其他物種,其他物種便會滅絕你。而結尾時作者更把愛,說成是令科技落後和頭腦混亂的元兇!當然,這是在結尾時的引子,可能在第三集會再討論。

這正正是鬥爭思維的昇華,中國永遠都需要一個'亡我之心不死'的敵人。階級永遠都是在對立和鬥爭,但若真的相信'實踐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'的話,實踐了幾十年的鬥爭,又為中國帶來了甚麼好處呢?

最近,王振民在香港的演講,就是把有錢人和一般市民放在對立面,這便合理化了為甚麼不能有一人一票的真選舉。因為若有真選舉,一般人必會用選票'批鬥'有錢人!所以,中共必需為有錢人著想,為他們提供免費政治午餐。但現實是甚麼呢?我們幾時見過美國的選民會批鬥有錢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