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自由經濟的問題(一)

在‘成本(二)’中我提到近日的金融海嘯令我對自由經濟作出了深刻的反省。

但這些尚未梳理成有系統的理論,現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點滴罷!

首先,我必需承認,我是自由經濟的得益者。香港的高速經濟發展和相對公平的社會都和自由經濟制度有關。而世界亦得益於生產力的提升,現在我用來寫blog的電腦,不要說在五十年前,就算是在二十年前,也是絶不可以想像的。

但物質生活的提升並不等同於令生活更美好。我經常反省,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物質嗎?若理性地說,人祗需要有清潔的食水,足夠的食物,和一個安全的居所,經已可生存了。我並不完全反對物質享受,但問題就是,這是付出甚麼代價來交換的。

追尋物質的生活可總結成兩字:‘勞累’。如上文所說,在香港當一個報販,每天都要擔心存貨和其他問題,在‘完全自由’經濟的想法下,你可以賺大錢,但也可以破產!我沒在美國工作過,但從書上得知,矽谷的公司文化就是‘快’。不單做事要快,做決定就更加要快。以前,可能需一年時間考慮和研究的項目,今天,可能在一星期甚至是三天內,便要作出決定。就算有多先進的電腦,和多精密的DSS,一樣難以避免錯誤。所以,一發現錯誤便要立刻‘止蝕’。這即是立刻取消項目。而增聘了的人手便要立刻遣散。

所以,在矽谷不乏受聘於某公司一兩月,便遭遣散,但再過幾個月,又再受聘於相同的公司,一兩月後又遭遣散的無盡循環的例子。

矽谷的公司為了減低道德壓力,就定下以高價聘請‘最有競爭力’的人的策略。既然這些都是‘最有競爭力’的,解僱了,他們也不愁找新工作罷!

若你有信心你就是‘最有競爭力’的一群,亦承擔得起經常轉工的壓力,矽谷便可能是你的天堂。但若尚未達到,就請想想該如何在矽谷生存了!

在這方面,香港還和矽谷尚有些差距,但低技術人口,謀生越來越艱難就是個鐵一般的事實。得知近幾天,有長者在地鐵站‘乞’報紙,真令我感慨萬分。難道,香港就連令長者過得安樂一點的資源也沒有嗎?這究竟是‘患寡’還是‘患不均’呢?

但高收入人士亦不見得生活得很快樂。例如,十多年前,我有一友人便花了超過十萬大元,在家中建構了一套音響組合。可惜,他對音樂和音響都毫無認識,對這套高價音響,除‘吵耳’兩字外,我實在想不出更合適的形容詞了。但更諷刺的,就是他根本要‘極長時間’工作,而且大部份時間都‘雙腳不著地’,‘偶爾’回家就祗可以上床睡覺,或繼續在電腦前覆email!‘擁有’並不等如‘享有’!

自香港回歸後,先有亞洲金融風暴,再有老董推倒樓市的八萬五,然後還來過SARS。就是‘死’了不少‘最有競爭力’的中產階級。本來中產階級一向都是香港社會最穩定的一群,但在過去的十年,就是最受苦的一群。

今次的金融海嘯,就不單中產受害,不少‘富貴’階層亦損手。問題祗是究竟是損手,還是重創而已。中信泰富便是重創的一例。

似乎,財富亦並不是這麼可靠,原因何在,下文再續!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