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年,某月,某日,某大城市,下大雨,大水浸。
‘這不是我們政府的錯,我們的渠道是按五十年一遇的標準而設計的,是次大雨是百年一遇的!’
這官員的言論不能說是錯。設計渠道時,工程師應要翻查當地的天氣資料,以決定渠道的容量。這便是科學。
但應是以五十年一遇的雨為設計依據,還是百年一遇呢?百年一遇的意思是平均一百年才會遇到一次。若以這為標準,相對於五十年一遇,建造費用當然會貴得多。是否值得多花這些資源呢?若這些渠道期望使用三十年,可能這三十年內都遇不上一次。
但用了百年一遇的標準就絶對安全嗎?若運氣不好,可能一建成,便遇上了千年一遇的大雨,百年一遇的設計又算是怎麼!
我在‘Hi-Fi與科學的反思’提到科學並不可以回答‘應然’的問題。科學可以相對準確地告訴你,這渠道可應付五十年一遇,還是百年一遇的大雨。但究竟選擇那個標準,就永遠都不是科學可以解答的!
在考慮標準時,科學可提供客觀的參考數據。但定立標準永遠都是一個政治、行政和管理問題,這就是平衡各方利益!雖然可能用了科學數據和方法,但本身就絶不是科學!
這就是‘科學方法’和‘科學’,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的分別。
台灣的衞生部長最近便因‘三聚氰胺事件’而引咎辭職,原因是台灣食物可含三聚氰胺的標準比國內高,民進黨更加說:‘台灣人不如中國豬’。原因是國內對豬飼料的標準,就是完全不可以有‘三聚氰胺’的。
定立標準是政治而絶不是科學,由此可見一斑!
廿多年前,要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,有環保人士說其保護層並不安全。而當時的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潘宗光教授,便出來直指這言論沒有科學證據。我當時正就讀於港大理學院,我和一群同學都深感憤怒。
潘教授沒理由不知道他在誤導全香港市民,安全與否是政治而不是科學問題。‘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東西不安全’是正確的,但絶對與現實無關,這即是tautology。而‘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東西是安全的’同樣是永遠正確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