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成本(二)

在‘衍生工具’一文中,我描述了一個風險分擔的銷售架構。按芝加哥經濟學派的理論,市場就負起了一個重要功能,這就是通過價格提供資訊,以降低資訊成本。

新中國在立國之初,便揚言經已解決了一直困擾資本主義經濟的通貨膨脹問題。因為,價格是由國家制定的,所以,不會有物價上升,不會有通貨膨漲。反觀實行資本主義的國家,物價不斷上升,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。

但是,問題就出於,在付出官價後,人民真的買到商品嗎?很多商品,實在也和外匯一樣,普遍存在官價和黑市價。在某程度上,官價意義不大,黑市價才是真正的價錢。當然,在價格以外,還有糧票(配給制度)和以權取物(另類貪污)都影響著市場運作。

這些現像不單存在於糧食和日用商品,更嚴重的便是生產資源和原材料的供求。不論鋼材的官價是多少,沒有關係便不可能拿到鋼材。當鋼材的官價遠低於它的實際價值時,這便為擁有鋼材的單位的有權力人士,造就了發財的機會。反正,賣不出是國家的事。很多時,便會出現‘有人無鋼用,有鋼無人用’的現像。

回到,CPU銷售網的例子,一顆CPU該值多少呢?絶大部份時間都是取決於供求,而非生產成本。再極端一點,就是報紙的例子,上午值六塊錢,到傍晚便是廢紙。都不是同一份報紙嗎?但若在一年後,有人要找回這份報紙,便可能要付出幾十元的代價了。

芝加哥經濟學派便認為,價格其實就是資訊,例如,報販到了中午,還有很多賣不出的報紙,他們便會割價,或提供優惠。究竟要割價到甚麼程度呢?理論上,就是割價盡量小,而又足夠吸引消費者購買。

報販並不是數學家,但他們就是憑經驗和直覺去定出這個折扣率以及實施的時間。可能會錯的,但在弱肉強食的市場,經常算錯的,便會被淘汰!

說到報販,就不能不提一下香港報販的創意。他們為了應付庫存問題,都不知想出了多少具創意的方法。例如,聯營。這就是幾個或幾十個報販,大家協議交換存貨。香港以往的經濟奇蹟,很大程度就是建基於個人的積極性!

弱肉強食的市場規律就是,你絶對有抱著存貨不減價的自由。但最後破產的就是你自己。‘貨盡其流’就正正是建基於對‘破產’的恐懼!

但是,千萬不要以為這便解決了所有問題,近日的金融海嘯,就令我深深反省‘自由經濟’存在著的一些基本問題,下文再續!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