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

金融海嘯與科學本質的反思(九)

之前,我提過金融機構是微中取利,所以計算必需非常準確。這實在是一個簡化了的說法。因為一般人對我這話會理解成進行準確的計算,照著計算結果做買賣便會有利潤。

但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,就以穩健的金融機構為例,假設她們並不會參與賭博,但必需把風險經由其他金融機構對沖。對沖並不是一般所想的少了便買,多了便賣這麼簡單,實在是要由最先進精密的電腦,執行一些由數學專材開發的數學模型,實時監察市場情況,經過極複雜的計算,最後可能還要經過有經驗的交易員,才作出買賣決定。

這祗是穩健、不參與賭博的金融機構的情況,若她們參與賭博,情況就更加複雜了。

一大堆方程式於是便應運而生,驗證這些公式的可靠性,相對於自然科學來說,經已是比較簡單容易了。因為近幾十年,很多市場都有詳盡的交易紀錄。從科學角度說,已是非常有科學依據了!

但是,有一個基本問題,科學是真理嗎?科學從來都沒有說自己是真理。科學理論就好像在一個袋子裏裝載著很多很多的球,我們便逐個逐個拿出來檢視其顏色。當我們檢視了一千個球,若它們都是白色的,我們便有理由想信袋內的球全部都是白色的!

但是,但是,這就是真理嗎?除非我們有辦法全部檢查球的顏色,祗要尚有一個球未檢查,那麼就可以宣稱全部是白色嗎?

不要說檢查了一千個球的顏色,就算是一百萬個,我們也不可以肯定全部球都是白色。這便是科學的特質!

當金融機構開發了一條公式,在過去四五十年的歷史紀錄中和在一千次的實戰買賣裏都能贏錢,就代表第一千零一次都一樣會贏錢嗎?

另一個基本的盲點,就是科學和數學祗可以處理模型,而不是現實的問題。這話何解?小孩子可以很高興地當一片葉是船,因為葉可以浮水,這便是取了船浮水這一個屬性(attribute)。一個模型船收藏家,祗會欣賞這些一絲不苟,按足原船比例制作的模型船。這便是取了船的物理尺寸的屬性。

常人必會說後者比前者‘好’。但是,模型祗有合不合適,並沒有好壞。就如上例,後者當然精細和貴重,但它偏偏就欠了浮水這個屬性!現實的一事一物,究竟有多少個屬性呢?無限多!模型不論如何精細,始終都是模型。

科學就是建基於控制實驗(control experiment),即控制其他因素盡量不變,變動一個或少量的因素,從而研究對某些屬性的影響。但現實就祗有一個或少量因素在變動嗎?

這便是科學的一個重要特性,我們就是要為現實建立模型,然後才可以進行各樣的計算和預測。但模型就是模型,模型永遠都不是現實。

同理,數學家為金融機構做研究,第一件要做的事,便是建立抽像數學模型。必須將模型和現實分離,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。

所以,任何公式背後都有一堆假設和限制,這就等如你不可以把這隻製作精美的模型船放進水內一樣。真正的數學家一看便明白,但問題就是這些公式的用家,很多時都不是數學家。

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,有一次我在‘打書釘’時,看到在一本財經書籍上,作者引用了一條認股證的定價公式。再看看作者的解釋,真是令我捧腹大笑。我不是財經人,更加不是修精算的。但我的丁點數學訓練,都可以完全看出作者的謬誤。他根本就不明白這公式背後的數學模型。但原來這他並不孤獨,當我和一些財經界朋友時閒談時,才發覺這才是‘正常’。

但更重要的是,因我了解這隻製作精美的模型船是下不了水的,所以,我不會嘗試把它放進水裏,更不會建議我的客戶把他的精美模型船下水。

但多少財經人士,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公式的來由和限制,他們便可以真心真意地,推介客戶,把精美模型船放進水中!結果,當然是災難性的!

另一個基本問題,會和量子物理學的一些概念有關,下次再討論罷!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