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

陰陽論(六)

小時候,看了武俠片後便跟小朋友們鬧著玩。我在朋友的身上一拍,然後說:‘哈哈!你中了我的一絶掌,你死定了,若一百年後你還未死,就回來拆我的招牌罷!’

假設我的朋友不會很例外地成為‘一百一十歲人瑞’,我的句子便正確,但這正確與我的‘一絶掌’無關,亦或與‘現實’無關。這即是‘Tautology’。

很多大道理都是‘Tautology’,例如:‘世上並沒有絶對的好壞,好與壞祗是在比較下得出來的!’這是一個我經常提醒自己的大道理,它很有用,但它是‘Tautology’。因為好與壞的語義,正正就包括了相對或比較的意義。所以,不論現實發生了甚麼事,這句永遠正確!它對我有用,就是提醒我不要執著於成敗。但它對具體的事情並沒有任何資訊。反而‘勝不驕,敗不餒。’就對具體的兩個情況作出實質的指示!

當我們覺得某個理論很有用時,便應檢驗一下它會不會是‘Tautology’,因為‘Tautology’有其獨立於現實的正確性,所以,經常會令人‘感覺良好’!

我曾聽過不少對‘陰陽論’的理解,都是類似‘有陰必有陽,有前便有後,陽就是相對陰而成,陰是相對陽而成,相對下便有上……’這是‘Tautology’,而且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!

這些說法,其實就祗是語義上的問題,上當然是相對下來說。這還有不正確之理嗎?可是,它又提供了甚麼資訊呢?

相對於西方,我們中國的文化是比較少‘Tautology’的!其中的一個原因,就是‘子不語怪力亂神’,我們並沒有對邏輯和形上等科目進行有系統的研究,所以,我們文化的大部份內容都是實實在在的。若我們發覺有一傳統文化相當有說服力,但大部份都是‘Tautology’,那麼,我們便要特別小心,檢查清楚這些是否‘A貨’(註)。

‘陰陽論’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遺產,有其非常驚人和豐富的實質內容。就以‘易經’和‘黃帝內經’為例,她們就在兩個不同的層次,論述‘陰陽’!而其內容絶不是常識,更不是‘Tautology’。但可惜,現在我聽到的‘陰陽論’,包括大部份執業中醫所說的,都不是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!

‘陰氣在陽位,是好還是壞?’

‘你看多武俠小說了,但若陰陽不得其位當然不好!’

‘那麼又該如何解釋否和泰呢?’

‘甚麼否?甚麼泰?’

‘你有讀過易經嗎?’

‘沒有!’

‘那我沒問題了!’

註:A貨即翻版貨。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