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

《悲情》的回應

好友極速回應了《悲情》,原文如下;


>>完全彰顯了‘無明’.
無明者,心理病也。
你上一篇講病,只講了身病,未講心病。以佛家的角度看,世人都有心病。
有位術數名家,也是修佛的王亭之先生有一句話,大意謂:
「修佛其實很大程度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治療」

很多人不認同王君是佛門人,這個不好爭論。但他講得出這句話,起碼悟了點心得。
(嚴格來說,此話只是我的個人認同而矣。其它人境地或比我們高,自有更高的理解。)

你聽幾個陌生人的思維已如此不快,可憐我,大部份近親與朋友都是如此思維呢。
修佛自悟已不容易,要教化人更難上之難。若出口相勸,只會更招口舌,沒完沒了。
(正如你所見:另外兩人的反應便是「發神經」)
(是否我的親友特別差,非也。彼常人矣。只怪余心清若鑑而矣。)

人心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同一事,若是發生在自身,則處理得一塌胡塗。
但若發生在他人(如:看電視劇的反面角式,或是聽電台聽眾打上來的訴心聲節目),則人人皆清醒,以旁觀者之心,很容易指出執著無明之弊。

就此,余聯想起修佛有一個「五念處」的法。簡而言之,是以旁觀者的角度,監察自己每一刻的身心言行。
「五念處」是小乘法門,香港學佛的自稱大乘,很少人提及。我是從一個台灣居士「苟嘉陵」的一本書中詳知這法門的。

有無用?不能定論。
姑且專心實踐。諸位自己去證真與假吧。

大乘佛法,行菩薩道,自利利他,兼要教他接引他人。
自問身邊親朋都感化不了,何必作大,自謂大乘人呢?
敬告香港各大菩薩,吹水作大,已是犯戒了。大笑。


好友所言甚是,我想我也想再說幾句.但今晚尚有事情要處理,明天再續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