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

Hi-Fi與科學的反思

在‘兩件小事’一文發佈後,有朋友不服氣地說,他明明在書上看過,THD小於1%才算得上是Hi-Fi(high fidelity高保真音響),那會有THD高達幾個百份點的,都算得上是Hi-Fi。

但是我要問,這個標準是誰定的?又或Hi-Fi是否等同好音響呢?

有關第一個問題,標準可能是德國的DIN 45500。我並沒有認真讀過這標準,但這標準經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。在這三十多裏,這標準究竟有多少次更新,我實不知道,但請不要拿第一版的數字用於今天。

第二個問題就更加有趣,符合了標準,可以稱之為Hi-Fi,就等如是好音響嗎?

還記得我曾寫過有關‘圖像壓縮’的文章嗎?那麼聲音呢?今天,應沒有人未聽過mp3,有人還會誤以為mp3是微型唱機。實在,mp3是聲音壓縮算法。是很早(若不是最早)流行的算法,之後,便有多種聲音壓縮算法出現。

mp3是個lossy的算法,這即是說,它會去掉聲音某些部份以達至檔案的縮小。明顯地,這便是失真!‘金耳朵’們必會認為mp3等經壓縮的聲音難登大雅之堂,但這些算法就比拼得火熱,有些參數,例如壓縮比,是比較具體的,可以簡單量度的。但又如何量度那個聲音比較好呢?

我們還可以用失真率嗎?對不起,不可以,因為失真是必然的!這就類似用jpeg做壓縮,就必然有水波紋(artifacts) ,這就是失真,問題是最後這張圖片是給人看的,所以,我們不應由它是否有失真來決定它的質素,我們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。

同理,音響系統是由人來聽的,不論硬指標有多好,都並不代表一定好。事實上,音響界就長期批評,現時使用的指標,祗是因工程學上容易量度而已,絶不反映有關系統的質素。

回到比試各種聲音壓縮算法的質素,最被音響界接受的,就是雙盲試驗(double blind test),這就是給一群測試者,在毫不知悉所聽的音樂為何種算法所產生的情況下,主觀評分,甚或記下其主觀評語。

但不要誤會,我並不完全否定硬數據的意義。例如,我永遠不會通過電話聽音樂。因為,祗要你檢視一下電話的技術標準,你就絶不會覺得可通過電話來欣賞音樂。硬數據也可令我對產品或事情有一個大概的印象。例如,若我要為一個禮堂設計音響系統,我便應由各種硬數據,如禮堂的面積和高度,擴音機的輸出該多少,speaker的效率,預計聽眾的人數,聽眾的質素,禮堂的主要用途等等……去製定基本方案。
但若你將花十萬元以上去買一套高檔音響,而你祗是基於硬數據,我就祗可以說你是‘附庸風雅’了!

哲學上,科學從來都不應回答‘應然’的問題。這就是說,科學可以告訴我們這部擴音機在1W RMS輸出時THD是0.3%,這是個客觀的事實,但科學就絶‘不應’回答,你該買這部機與否。

最近,有一項科學研究,發現有多妻的男人,相對於祗有一妻或無妻的男人而言,壽命比較長,活力也比較好。這是個嚴謹的研究,其結論是個客觀事實,但這並不能告訴我們應否實行一夫多妻制!我個人就寧願短命一點,也不會多要一位妻子。‘應然’從來都不在科學的範疇!

本來,科學一直都不當自己是真理,科學家就是要懷疑,要挑戰常識。打破舊概念就是科學家的基本工作。但今天,科學不單被當成‘絶對真理’,而且被極度濫用。祗要在產品上,加上一堆看不明白的英文字母和數字,產品便立刻升價n倍。

‘你看我的speaker輸出有1,000W,你這部才50W,收工啦!’

可惜,他並不知道他的1,000W是PMPO,而50W是RMS呢!就算是1,000W是RMS,就代表是好音響嗎?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