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

危險vs.安全

昨天是假期,有點時間看看一些舊記錄片,重溫了偷襲珍珠港的一些歷史。

這段歷史值得借鑒的東西很多,今天,我便集中於安全評估這問題上。

珍珠港是美國本土外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,但當時美軍的危機意識很低,其中不少更以一種渡假心態來到這個風光如畫,陽光海灘的地方。更嚴重的問題,就是‘迷信’。

‘迷信’可相對於‘理性’(reasoning)來說,可以理解成沒有理由的信。當時美軍就是‘迷信’於科學和數字。這話何來?這便要從美軍當時的佈防說起。

軍艦和飛機的排佈,可有兩種策略,一是集中,相對於‘集中’當然是‘分散’!‘分散’的好處便是令敵人不能一次過摧毀,而缺點就是難於集中防守,易受游擊式攻擊。

美軍就是採取了‘集中’,表面理由是當地有很多日裔居民,美軍要防範他們的游擊侵襲。但實際是當時美軍錯信一些技術數字。

可以想像,飛機是以轟炸的方式來攻擊船艦的,但要多少個炸彈才可令萬噸級的戰艦沉沒呢!於是,魚雷(torpedoes)便應運而生。魚雷是一種載有烈性炸葯,會沉入水中,在水底鑽穿船艦的鋼板,然後才爆炸的軍備,對船艦有致命性的傷害。

但由飛機投下魚雷,魚雷必會下落到一定的水深,當時的標準便是一百英尺,而珍珠港的水深祗有四十多尺,所以美軍相信,不會受到飛機和魚雷的襲擊。所以,珍珠港的防空意識非常薄弱,甚至連防空氣球也沒有升空。

美軍做不到的,並不代表日軍做不到!日本的軍事科學家改進了魚雷的外形設計,再加上日本機師的高超低飛技術,他們就是可以在四十尺的水深使用魚雷。

日軍的飛機更集中火力轟炸在出口的船艦,這艦一沉,便堵塞了出口,轉不過來的艦隻群便成了‘靜態’目標。不傷亡慘重才奇怪!

其實,一百尺是當時美軍自己的技術限制,並不是金科玉律!日本是有機會突破的!突破了,最安全的地方便會成為最危險的地方。同理,很多人以為做了防疫注射後便會確保安全,但你可有想過有關注射的保護力有多大?有70%的保護力,經已是非常難得了,很多都是在50%以下,天下那有攻不破之盾呢?

今天,對科學和數字‘迷信’是個極普遍的現象,但真正的‘理性’是必需了解有關數字背後所代表的東西是甚麼啊!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