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

軍事藝術和技術(一)

《孫子兵法》可說是領先世界的軍事鉅著,正如我一直說,春秋戰國時代就是我們中國文代的頂峰,《孫子兵法》的第一章:‘始計篇’便討論了戰爭的幾個特性,更清楚講明戰爭的取勝之道。

有兩點是特別值得留意的,首先‘孫子’就強調戰爭的禍害,所以要‘慎戰’,『未能盡知用兵之害者,亦未能盡知用兵之利也』。這種思維邏輯,不單領先當時的軍事思想,其實亦成了一個重要的思想體系,要從反面思考問題,其實一點也不容易。

前些時間,我有位親戚身體出了點毛病,一見醫生,醫生便‘理所當然’地說要動手術,我的親戚略有難色,醫生便說:‘若不做手術,你來見我做甚麼?’

正如我在《思想開放》中說過,當你掌握了捶和釘的技術,甚麼事情都會用捶和釘來解決。同樣,這位醫生可能說得對,他就祗懂用手術來解決問題,不論這是否一個合適的方法,也會變成‘理所當然’的唯一方法!一個武將居然說‘慎戰’,你想想是如何的了不起呢!

前一段時間,在一個偶然機會看到了‘赤壁’,吳大導真令我發笑,首先,他把羅馬陣法用於三國,這是基於一些歷史傳說,本來無可無不可。但他就完全不明白這陣法的要訣,結果又是好勇鬥恨,打鬥一番便算了!

是的,在一般人的心目中,在冷武器年代,戰爭就是武功的比併,更甚者就是這個概念仍延續至今天。可是單憑武功就可取勝嗎?以一人敵十人,不以一人敵百人,武功達頂峰不?但殺了百人就勝了嗎?戰爭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整體策略的比併。孫子就是在兩千多年前,經已突破了這個思想限制,宏觀地認識戰爭的真義!他提出的第二個重點就是‘計算’,用今天的語言講便是‘量化’,那麼‘量化’對戰爭又有甚麼作用和啟示呢?

真正的戰爭比拼的其實是就是‘資源’,二次大戰時有一個‘笑話’,德軍的坦克部隊非常精銳,可以以一敵十,但盟軍就是永遠有第十一架坦克而已!所謂‘三軍未動,粮草先行’便是這個意思。孫子就是強調小心計劃資源的重要性,特別就是後勤補給,他甚至給出計算補給的‘公式’,當然,在今天的軍事科技看來,這些‘公式’實在太原始和粗糙了,但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事!

有人說當年大清敗於黃海,其實應是有得打的。我就真是不敢苟同,李鴻章其實是非常清楚清朝海軍是不堪一擊的。他便自稱是‘糊紙匠’,即裝門面的意思。甚麼,大清不是已有比日本噸位大得多的戰艦嗎?可惜,當時正值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期,十多年的戰艦其實經已需更換。舉一個例子,大清的戰艦的大炮五分鐘一發,日本的吉野號就一分鐘五發!還有得打嗎?

欠缺情報和客觀分析便成了大清的死穴,例如,道光年間,大清就已見識過洋人的後樘槍,但還想以當時最精銳的蒙古騎兵的速度尚可與其對抗!但可惜,洋人已發展出機關槍,精銳的蒙古騎兵結果全軍覆沒!

這便是情報工作是如何重要的一個好例子,連對手有甚麼武器都不了解,還有甚麼仗好打!

武器情報固然重要,但還不及政治情報的重要,下文再續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