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快門(二)

上文提到焦點平面快門,你可以想像它好像一幅百葉簾,你可以拉高或放下它,以控制室內的光線,可以想像,若要拉高一幅百葉簾,必是由下而上的,相反要放下,便要由上而下。

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,簾幕快門,並不可能同時讓全幅畫面受光或屏蔽,這是有先後次序的,並且,先受光的部份,受光時間便會比較長,相反便比較短。這種受光時間的差異,當然不能被攝影科技所接受,所以,你可想像簾幕快門實在有兩幅簾幕,一幅負責開啟令底片受光,而同時,另一幅負責關上,雖然,底片不同部份受光仍有先後次序,但由於早曝光的就早關上,曝光時間仍有機會一致。

早期的135單鏡反光機,便用了所謂橫走式簾幕快門,這就是布幕在彈簧的驅動下,水平的由左至右(也有由右至左的)走動,135格式的底片,闊度是36mm,若曝光時間是千份一秒,而假設‘開口’的闊度也是36mm,那麼,簾幕的運行速度便是36mm除以千份一秒,亦即是36000mm/s,亦即36m/s,世界級的短跑選手,若可在10秒左右完成100m ,速度就若是10m/s,這即是說,這樣的簾幕快門的速度,還要快3倍多!

記著,早期的簾幕快門,就祗是靠彈簧來驅動,而且,我也說到‘布’幕,當時的快門,就是用布造的,你可以想像能造到這麼快嗎?

事實上並不能,能達到的速度就在十份一以下,即在百份一秒的範圍,那麼,這個千份一秒,又是如何造到的呢?關鍵就在於簾幕的闊度,假設簾幕需要百份一秒完成整個‘行程’,關閉的簾幕無需等開啟的簾幕完成整個‘行程’才‘出發’,這便等於一條狹小開口,上面的36mm便是假設等開啟的走完整個底片,關閉的才出發,但若其闊度減到3.6mm即十分一,那麼,雖然快門要百份一秒才能走完整個底片,但每個位置的受光時間就祗有千份一秒。

這樣的意念,亦令簾幕快門的設計和生產變得簡單易作得多,例如,大部份的快門速度(特慢快門除外),簾幕走動的速度都是相同的,不同的就祗是控制簾幕‘開口’的闊度!不用我多說,這比控制簾幕走動的速度,不知要簡單多少!

但這種‘高速快門’捕捉‘高速動作’時,便會形成很多有趣的變形。大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例圖。為方便,我也在這裏引用一些。

但要注意,相機科技就是在不停的改進,例如,簾幕快門由早期的橫走式,逐漸變成縱走式,好處就是135格式底片的高度是24mm,距離短了,在同一速度,走完的時間便會短了。後來,亦有用金屬取代布幕,以達至更高的速度!

我‘有幸’買到一部低檔數碼相機,可以想像,它就是要幾份一秒,才可處理好一個畫面,這便等同於一個‘超慢’的縱走式簾幕快門,變形便特別顯著,但就是特別有趣!



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