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文說到我們必需激勵港人的上進心和生產力,而財富又不會被官僚架構吸去。這便要一方面提高工作(賺錢)的誘因,又要精簡政府的架構。
首先由精簡架構說起,官僚架構自保和膨脹的方法,便是不停說他們需要考慮周詳,而且還要很多專門知識。例如,美國的稅制就以極度繁複‘聞名’於世。我便聽過,有人在家中興建游泳池都可以獲得稅務減免。為甚麼?原來他就是以醫學理由申請。我並不排除有人真的為了醫學理由而建泳池,但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,但可以想像,為了這一兩個過案的審批,便可能不知花去納稅人多少錢,更加為‘稅務顧問’制造了多少商機!但‘小民’對著這些稅務表格就煩得要命,甚至是必需花錢請稅務顧問幫忙!
其實,我們可以用‘結構性’的強弱來分類‘決定’(decision)。當官員要膨脹架構,就必會說所有決定都是‘非結構性’,必需每個過案獨立處理,還要向上級層層請示審核等等……有些人甚至厚顏到稱這是‘認真’!若是義工都可能說得通的,但考慮到這些高官的工資,以至他們每分鐘的工作成本時,‘認真’是很昂貴的!
香港不乏厚顏之士,公民黨便欠了港人一個交代,為甚麼他們要全港的報稅表都經會計師簽署呢?好,說遠了,但我強調的是,過去,香港一個重要的競爭力,就是來自簡單的制度。除非你幹大生意,否則,日常生活都無需別人代你填表!對很多港人來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那你便試試回國內小住罷。近一兩年,我已很少和國內的銀行有交易,但以前,你看看不填表,又如何處理銀行事務呢?我的字寫得不好,於是時時都要被‘罰抄’!
但現在香港也事事要填表了。越多可供申請的基金,福利……其實背後都是兩字‘審批’。‘審批’當然就要填表,要寫‘文章’,又必然要這些薪高糧準的高官,小心地‘考慮’,結果又是審批的成本以倍數大大於處理的金額。
香港不要再來這套了,不單不應增加怎麼‘基金’,就算現有的都應取消。我甚至提議取消一切的福利。取而代之的便是‘負入息稅’。
甚麼是‘負入息稅’(negative income tax)呢?一般入息稅,就是市民按收入納稅。‘負入息稅’就是當入息低於某水平後,政府便會提供補貼。例如,若大家認同了要維持基本生活需要需二千元(請不要執著於數字,例子而已)。若一個人全無收入,便可拿到兩千元。除了收入證明外,就無別的條件。他可自由使用這二千元,但除這二千元外,政府便不會提供其他福利。
若有收入又怎辦呢?細節可以詳談,原則就是他的收入必需納稅(或減少資助),但他一定會從中得益。例如,當收入低於某水平時,我們祗抽取百份之十,這即是說,若他可賺到一萬元,仍可拿到一千元的‘負入息稅’資助,直至收入達兩萬元,便完全沒有資助。兩萬元以上便要納稅。當然,還可引入累進稅率,但必需均勻和漸進,總之,港人有納稅支持公共開支的責任,但又每多賺一元,都會令自己得益。這樣才有多賺錢的誘因。又同時不會有人餓死或要露宿街頭!
當然,有些資助是必需要規定用途的,例如,教育。我們可以教育券的形式發放。這些券就祗可以用於教育。但持券人便有選擇教育機構的自由。
一切機構都是民辦的,市民可持幣或持券選擇。而政府就縮小到祗管一些必要的事情而已。當然,有些審核還是必需的,例如入息審查。但當入息決定後,該得或該納稅多少便即可由方程式計出,絶無需勞動高官或甚麼稅務顧問。
當然,以上是理想,要實行便是一個頭痛的政治問題,最難之處,便是損害了十多廿萬公務員,特別是特首和高官們的利益。而他們正是權力核心。如何處理,下文再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