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12月27日),我要外遊,早了點起床。慣性地開啟電腦,收聽‘十八才子’的節目,他們說‘飯島愛’。
聽到這個題目,本想關機,但遲了點,發覺原來很有可聽性。‘飯島愛’是日本名女優,最近自殺了。是一場悲劇,這不單由於她自殺,她一生就是個悲劇,是‘無明’的例子。
其父母對她嚴格到接近凶狠的程度,在她的成長路上,就祗有批評和指責,九十分不夠好,可能連一百分都還可以更好。她成績優異,但就決定中學畢業後離家出走,開始其‘以身換金’的生涯。
她在AV界走紅,更成功轉型成作家、文化人,事業雖然非常成功,但就是靈無著腳點,心負無可修補的創傷,身懷‘女優’後遺症。
本來就是一個天才橫溢的女孩,是甚麼令她一生都不快樂呢?人往往都為快樂設置條件,由甚麼‘發達’以至很多人認為最基本的健康。更多人一生都是執著於過去,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就強調‘童年陰影’對人的嚴重影響。‘飯島愛’便是一個好例子,當她‘發達’後,也不見得快樂,最後還是走上自殺之路。她有‘才華’、成了作家、成了文化人,三十多歲便可靠版稅過安逸的生活,擁有常人夢寐以求的,但這就能令她快樂嗎?
常人就祗知物質名利以至知識的重要,害己更害下一代!無用說名利,追尋知識也是一種‘執’。阿難尊者有超人記憶力,追隨佛祖幾十年,能一字不漏的記憶佛祖所有言行。但當佛祖入滅後,差一點就得不到‘第一次結集’的‘入場券’,原因是這個‘會議’祗准‘得道’的弟子參加,這就是阿難尊者尚未得道。最後他閉關三天,突破障礙,空其心,才能得道!
這就是說,‘得道’與否和知識無關,至少沒有直接及或必然關係。同樣,快樂也不著於‘條件’。有人會說,我甚麼都無所求,祗要身體健康便會快樂,但世上曾有過沒病苦的一天嗎?若以健康作為快樂的必要條件,那麼不就等如我們永遠都不能快樂嗎?病苦其實都是個相對的概念而已!身為家長的,請想想你是要孩子一生快樂,還是別有他求?聽說‘飯島愛’的父母,從未覺自己有問題,這才是悲劇中的悲劇!
‘十八才子’以一聖誕歌結束這個鬱悶的話題。恰巧天上泛起紅霞,我心裏起了深深的喜悅,我就是要去見一群活力充沛的年青人,今天我就是為他們的生命添一點善因,我無法肯定明天會如何,但我就是要學習‘無條件’的快樂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