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

陰陽論(一)

我有位好友,我和他就完全彰顯了甚麼是‘和而不同’。學術上,我們有很多的不同,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友誼。

我們之間其中一個最大的分歧便是在‘陰陽論’上。這就是這系列的緣起。但這個是大題目,非常大的題目,我所知的確實有限。但可以寫一點便一點。

陰陽論之難,就難在年代久遠,社會和文化的巨大變化,再加上古文字的艱深,要完全理解古人所想,實有很大難度。加上,近年甚麼都要加上科學的包裝,更加令陰陽論變成四不像。中國的偉大傳統變成這樣,實在令人神傷!

好,又是由歷史說起罷!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就是‘易經’為陰陽之本。但‘易經’的出處就充滿了爭議性。一說是‘伏羲畫八卦’,但這是傳說和信史頗有距離。史記曰:「文王拘而演周易」,後世的傳譯就是周文王被紂囚於羑里時,觀察四時變化,夜觀星象,把自然和人事之道總結成六十四卦。而‘封神榜’就更加附會,說周文王通過易卦而能知過去未來,紂就是把文王的兒子剮成肉泥,蒸成肉餅給他吃,以考驗他是否能知過去未來。但這些都是小說家之言而已。

但司馬遷著史記時,經已和夏朝相距千多年,對其準確性應存疑。所以,史記的記載,可理解成‘周易’成書於商周時期。

一說在秦始皇焚書時,把‘易’當作卜卦的書,所以‘幸免於難’。但另一說就是於焚書時,‘易’經已被毁,現時的版本為偽托。我個人比較相信前者。因為,以易經的規模和義理,偽托之人亦極厲害。但我非歷史專家,個人猜測而已。

史記‧孔子世家:‘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繫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、讀易韋編三絕’。按司馬遷之言,孔子於晚年研究‘易經’,解釋(編序)彖、繫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。

就儒家整體思想而言,這實有點問題,‘子不語:怪、力、亂、神’,或更簡單說,儒家對形而上的概念並沒有多大興趣,但為甚麼孔子晚年會對‘易經’這本占卜書有這麼大的興趣呢?

這問題實在值得思考,以後我會再討論,我個人認為,這點對了解陰陽論有重要的啟示。但作為一個理科人,我的觀點可能與很多史學家不同,請大家留意。

說了這麼多,連‘易’和‘陰陽’是甚麼都一點也沒說!請多點耐性啊!正如我說,這個是大大大題目,可能單是發展歷史,便要再談四五篇。若閣下對這沒興趣,就請忽略這題目的文章好了。

沒有留言: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