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

自作聰明

小時候,在許氏兄弟的電視節目《雙星報喜》裏,看到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趣劇.故事的場景是拍電影現場,導演不滿女演員的表情和動作,開始指導她:‘因為這樣,所以你應這樣做……因為那樣,你就該那樣做……’

搞了好幾分鐘,女演員完全照足他的指示演出,結果,就不是她本來的表情和動作!

我對新意念一直都抱開放的態度,也萬分鼓勵員工和伙伴嘗試新的方法,但我的底線就是在確認新意念的正確和可行性前,就必需在一個控制環境內進行,若出錯,便要立刻停止,更加要控制其傷害性!

我並不是守舊,而是要清楚研究舊事情,舊意念的存在理由.新東西是好,但必需要清楚了解它解決了舊系統的甚麼問題,又會產生甚麼新問題!

回歸前的港英政府,非常著重咨詢,有嚴密的咨詢架構,推出任何政策都先會進行嚴謹的咨詢,若有問題,就寧願押後有關政策的執行,有時,押後可長達幾十年!

回歸後有人覺得社會多了很多爭議,有失和諧,有人甚至把責任推到民選議員身上,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咨詢架構的失效.

由於老董靠小圈子選票上台,上任後便要投桃報李,為咨詢架構來一個‘大洗牌’,把真正的精英和代表‘洗走’,把如‘淫賤聯’的無能人士放在這些位置上,結果?當然是不知所謂,凡他們說可行的,都實在不可行,反之亦然!政策的推出後總是錯漏百出,香港便進入一個極度混亂的境地!

有些事情的成功,絶不是一朝一夕的,而是長時間累積經驗之功,不是說不改革,但盲目的,祗見樹木,不見森林的改,當然是大災難!

舉另一個例子,中國文字其實一直都在演變,秦始皇統一文字,用的是‘小彖’,今天,除文字學家和少數人外,鮮有人再看得懂.又如草書,可當成是一種藝術,但在傳意方面就很有問題,中國文字就是這樣不斷地演進.幾百年前,楷書開始流行,一直沿用到現代,不單書體沒有大改,就連字彙也相對穩定,為甚麼會這樣呢?

實在,這發展是總結了幾千年的文字發展的結果,楷書整齊和規範,對公文傳意就更加準確,而字彙也因應歷史經驗開發出必要的新字.例如,‘婚姻’的‘婚’字,古時是沒有女字旁的,就通‘昏迷’的‘昏’,但後來便漸漸覺得‘婚姻’又怎可和‘昏迷’相提並論呢?結果便加上‘女’字旁!

小時候學寫字,我就是覺得中文字實在很難,可能若以今天的標準,我是有‘認字困難症’的,我也很想中文字變得簡單一點,所以,某程度上我是支持中文字的改革和簡化的.但這有關我們中華文化的大事,又豈可倉猝行事呢?小時候看已故作家柏楊的著作,他就是提倡漢字全面拉丁拼音字母化,原因就是他看到外國作家可以使用打字機和電腦!但他可能永遠想不到,今天,我們也不是可以很簡單地使用中文電腦嗎?當然,若中文字拉丁化,障礙會少一點,但就值得為這丁點好處而放棄我們長時間累積的文化嗎?

柏楊可能忘了,為甚麼日文就是有其‘平假名’拼音系統,但還是要千辛萬苦地借用漢字呢?我並不是語文學家,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下定論,但按最基本的思考邏輯,在弄清楚這些問題前,我們就應不顧一切地硬把中文全改成併音字母嗎?

同樣,簡體字就有極嚴重的問題,例如‘皇后’和‘前後’,簡體字都使用‘后’字,這就令語義出現極嚴重的混淆.類似的例子就是多的是,人為的文字簡化,又是否推行得倉猝了一點呢?

但願,我們的國家可以以更開放的態度去考慮歷史,考慮文化和經驗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