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文說到香港的實際太陽時,應比標準時間慢約24分鐘,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。
事實上,地球的軌道並非正圓形而是橢圓形,所以,一年的日出時間其實有所差異,學術上,若單考慮這24分鐘,便稱為‘平均太陽時’或簡稱‘平太陽時’(mean solar time),若考慮太陽的真正位置,這便稱為‘視太陽時’或‘真太陽時’(apparent solar time)。
這兩者的相差,可以由提早17分鐘至延遲14分鐘。而有足夠理由相信,古人是會使用‘真太陽時’的,因為,太陽的位置,會是大部份人可以觀測和參考的!
這個差異,亦令我開始明白,為甚麼子時要選在十一時開始,而不是在一日之交替,即零辰開始。
有現代意義的科學,其一重點就是準確和盡量減少體系內分歧,所以,當正午的準確定義為太陽直射(overhead sun)時,晚上十二時就會對稱地為一日之交替,曆法和天文現像之間,應該合一,而不應出現兩個體系。
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,儒家強調的是‘實用’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框架,時辰的編定,對農業社會有很大的實用價值,例如,午時就是太陽直射,全天最熱的時間,因應不同地區的情況,農民要作出適當的作息準備。但何時才是真正太陽直射的時間,農民其實並不關心,‘午時’並非一點,而是一個時段,若‘午時’是由早上十一時至下午一時,那麼,不論在全年的任何時間,‘午時’都會包含太陽直射的時間。
這就是說,西方科學追求的,是一點的精確度,十二月三十一日,零辰前的倒數,正是要準確的說新一年的來臨。但古中國就是明白,技術上根本不可能準確地定出這一點,不如實在一些,把一點變成一段時間,祗要差不上一小時,午時總是太陽直射的時間罷!
小時候看舊電影,犯人斬首的行刑時間,經常都會在午時三刻,現在我終明白了,這才是太陽過午,陽氣最盛的時間!
但這樣的定法,又為命理學家帶來不少煩惱,在網上搜尋一下,就會發現不少爭辯,當有人在例如初一的晚上十一時半出生,究竟應視為初一還是初二出生呢?
說是初二的人的理據為子時已到,當然要算是第二天。而說是初一的人就是說太陽的位置還未真正的到第二天,若用現代的曆法,這人的出生日期當然是初一,就算是傳統的農曆,都是以太陽的實際位置分界的!
我沒有興趣加入這些爭辯,我一向都不支持‘原教旨主義’,因為很多這些事情,都是‘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然’,當這些東西流傳了一段長時間後,其偏差和誤解就會越來越多,對我來說,方便和合理的便是好時辰,‘百無禁忌’就令我生活得自由自在!